藝術創作

胡明宏 老師

  • 簡介
  • 年表
  • 慧松開創性的彩繪藝術
慧松居士,台灣台南人,當代海峽兩岸著名釋道彩墨藝術家,個展於台灣台北市中正紀念堂、台北市國父紀念館、基隆市月眉市靈泉禪寺、佛光山北區總部金光明寺、慈濟松山藝文中心、大陸第五屆普陀山文化節、浙江天一閣博物館、蘇州市嘉應美術館、昆山侯北人美術館、北京民族文化宮。

2009年9月大陸建國六十周年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CCTV)採用慧松繪製宗教藝術佛像作為郵票紀念珍藏冊,全球發行,並甄選多幅觀音作品在「心中觀音」電影紀錄片DVD內。
2010年10月台灣郵政總局以觀音作品發行「觀世音郵票典藏冊」。並任中國中華禪宗書畫院藝術顧問、2011年傳藝雜誌第93期(藝海人物)跨頁專訪報導
慧松居士的佛畫,以國畫筆功為基礎,脫胎於傳統採用敦煌壁畫的材料和技法元素,結合現代美學理念,並具西方繪畫的透明感,由岩彩與絹布成作。
2012
˙1月北京銀河空間美術館慧松、胡琪田父子佛畫聯展
˙5月南京棲霞古寺慧松、胡琪田父子佛畫聯展
2011
˙3月中國中華禪宗書畫院藝術顧問
˙4月傳藝雜誌第93期(藝海人物)跨頁專訪報導
˙10月中國南京古雞鳴寺慧松、胡琪田父子佛畫聯展
2010
˙1月北京國貿部第二屆亞洲藝術博覽會「慧松佛畫專題館」
˙7月第一屆全國新聞界藝術創作聯展,名家邀請展于國父紀念館
˙9月台灣郵政總局以慧松觀音作品,發行「觀世音郵票典藏冊」
˙10月佛光山人間福報及人間衛視專訪報導
˙12月中華海峽兩岸藝術交流展於圓山飯店及101大樓,並任藝術總監
2009
˙6月中國國際電視公司(CCTV)採用多幅觀音作品在「心中觀世音」電影紀錄片DVD
˙9月中國建國六十周年首次以台灣慧松居士繪制宗教藝術觀音畫(三十三體
觀音)製作郵票紀念冊,由中國郵政總局製印,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CCTV)全球發行
˙12月岩彩佛畫個展於國防部後備司令部「忠愛藝廊」
˙12月第522期青溪雜誌以國防部部長與慧松居士合照作封面、內頁。及「慧松居士釋道彩墨展」專題報導
2008
˙1月岩彩佛畫個展於大陸蘇州佛光山嘉應美術館
˙4月岩彩佛畫個展於大陸昆山侯北人美術館
˙12月參展於大陸北京民族文化宮"中國當代書畫藝術英才作品展",並舉辦
台灣慧松居士佛畫專題展
2007
˙1月岩彩佛畫個展於慈濟松山藝文中心
˙2月佛畫專訪發表於大愛新聞電視臺
˙2月由北京中國國際名人研究院辭書編輯部與環球國際藝術貢獻獎評審委員會,中華藝苑成就金像獎評委員會常設機構,評選為第七屆環球國際藝術貢獻獎「金鼎獎」、中華藝苑精英成就金像獎、「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榮譽稱號
˙4月佛畫登錄於靈鷲山佛畫教團出版中心經書
˙5月臺日書畫交流展于日本國東京都美術館
˙9月佛畫專訪發表於生命電視臺
˙11月8日至13日岩彩佛畫個展於大陸第五屆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
˙11月15日至21日岩彩佛畫個展於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
˙11月佛畫專訪發表於普陀山電視臺、浙江鳳凰電視臺、北京中央電視臺
2006
˙1月岩彩佛畫個展於三峽佛光山北區總部金光明寺
˙4月兩岸名家翰墨in園展於中國開封市中國翰林碑林
˙5月佛畫專訪發表於『禪天下』雜誌
˙6月佛畫專訪發表於蘋果日報
˙6月佛畫專訪發表於臺灣電視臺、中國電視臺、東森電視臺、民視電視臺、TVBS電視之新聞台
˙9月參加臺灣亞洲國際美展於臺北
2005
˙1月份起在臺北市中正紀念堂任佛畫教師
˙2月彩墨個展於臺北市國父紀念館德明藝廊
˙8月『五十年繪畫回顧展』於臺北市中正紀念堂中正藝廊
˙8月佛畫專訪發表於人間衛視台
˙12月佛畫專訪發表於『佛寺季刊』第50期
˙12月佛畫專訪發表於生命電視臺
2004
˙4月岩彩佛畫個展於臺北市中正紀念堂瑞元廳
˙5月岩彩佛畫個展於基隆市月眉山靈泉禪寺
˙6月彩墨山水個展於中華開發銀行文化廳
2003
˙甄選為『中國藝術名家』於中國人民日報海外版,列入『新編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
˙12月參加中華粥會八十周年書畫展於國父紀念堂
2002
˙參加亞太地區名家書畫聯展於國父紀念館
˙佛畫作品發表於『傳統藝術』雜誌
2001
˙1月佛畫個展於臺北市中正紀念堂懷恩廳
˙7月佛畫個展於台南佛光緣美術館
˙佛畫作品開始長期發表於『佛祖心』雜誌
2000
˙推選為青溪新文藝績優員,由軍管區司令部頒榮譽狀
˙參展『跨世紀偉人蔣夫人宋美齡期頤晉三華誕』於美國紐約市
˙佛畫個展於臺北市玄門藝術生活館
1999
˙佛畫個展於臺北永琦百貨文化廳
˙佛畫個展於臺北市環亞大飯店15樓東方交誼廳
1998
˙參加中韓藝術文化交流邀請展於臺北市
˙佛畫作品發表於第67期中國美術雜誌
˙佛畫作品發表於12月30日佛音時報專欄
1997
˙佛畫作品發表於2月份金色蓮花雜誌
˙參加青溪文藝學會畫展於臺北市中正紀念館
1996
˙佛畫作品登錄文建會台南市府新編『府城傳統畫師專輯』
1985
˙榮獲日本第26屆中日親善美展水墨特獎
1984
˙榮獲73年度建築與相關事業十大傑出金鼎獎
1982
˙參加日本國第23屆全日本書道展
˙師事歐豪年先生研習嶺南水墨畫
˙受聘與日本國神戶市南京町振興工程與設計
1973
˙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第2屆當代名家邀請展
1971
˙參加第1屆全國版畫展
˙第6屆全國美展入選,並被國家甄選送日本參加中日美展
1970
˙參加第14屆全國水彩展於臺北
˙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第一屆全國書畫展
1968
˙參加國立臺灣藝術館主辦全國第一屆素描展
˙師事黃君壁先生研習國畫山水
1967
˙參加第30屆台陽美展『造型』教育會獎
˙參加第22屆全省美展『清溪千仞』
1966
˙參加第26屆台陽美展『力』
1963
˙參加第17屆全省美展『晨』
˙參加第26屆台陽美展『珊潭一角』
1960
˙參加第23屆台陽美展『造型』
1957
˙參加第12屆全省美展『第二巷』
˙參加第20屆台陽美展『半天筍』
1956
˙師事蔡草如先生研習繪畫
1942
˙生於臺灣省台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蕭瓊瑞

胡明宏,以『慧松居士』的名號,在台灣宗教繪畫界,引起的注目與肯定,以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其虔敬篤實的創作精神,也是宗教界津津樂道的事情;不過,本文以美術史研究的立場,卻更樂於指出他再台灣宗教藝術上的突破、建樹,及其可能的意義。
和 許多時代的社會情況一樣,但在近代接受西潮衝擊的地區顯然特別嚴重,在台灣的美術界,也始終存在著兩個幾乎獨立發展、互不相涉的領域或系統;一者,即是存 在於學院之中,以一套來自中國文人傳統或西歐美學體系思想所制約,強調所謂『創作』至上的學院美術;另一領域,則是存在於民間社會,以大眾生活和宗教需求 為導向,以繁複的巧工意匠,繪作出數量龐大,被不是真理解的人譏為『千篇一律』的民間美術。
早期的社會,文人掌握歷史撰述與文化權式的大 權,是文人繪畫為主流,其他的巧公意匠為末流,民間匠師雖有不服,但市場不變,各取所需,衝突也不大。但近代以還,官方的展覽機制介入美術價值的認定,以 文人或西方被稱作『進步』的藝術理念何形式為取向,無形中對民間傳承的系統,變產生了重大的衝突與壓抑。日劇中期以來,為了取得社會的認同,也尋求一定的 市場保障,開始有很多的民間畫師,被迫逐漸推翻自我原本傳承的系統,向學院或官方展覽的方向靠攏。過去地位崇高的『畫師』,不在是個尊崇的號稱,『畫家』 才是新社會真正肯定合適為榮譽的頭銜;這種文化與認同上的強烈衝突、矛盾與掙扎,在蔡草如〉1919-〉、陳壽 〈1934-〉等台灣第二代本土畫師身上,尤其特別顯著。
從民間畫師的系統論,慧松已是台灣本土第三代畫師,他曾經問學於蔡草如,然而『畫師』的 稱號,顯然不是他的追求,如何成為一個真正被社會肯定尊崇的『成功畫家』,恐怕才是他再年輕的時代,心中最大的關懷與期待。因此,他又先後拜師黃君壁、歐 豪年等水墨名家為師,以『雪村 』的名號,多次入選全省美展、台陽美展、全國書畫展、全國水彩畫展、全國版書展、日本書到展…….等重要展覽。
不過,因緣際會下,今天的慧松,顯然對自己是不是一個『成功的畫家』,已經不再那樣的執著、在意;如何在他投入大量精力的神佛畫作中,展現出更為精純的表現與獨特的風格,才是他思念關懷的焦點。
慧松的轉變與成就,似乎也正式台灣社會文化轉型的一個具體典範,直得注意,也值得肯定。
二十世紀末葉的世界性文化潮流,一種去中心化、去威權化的思潮開始擴散,許多以往被視為異域、末流、民間的地區或文化,開始受到較多的注目與理解,進而重視、發揚。一個再東方延續了一兩千年的佛畫傳統,再渡過它遭受漠視、鄙夷的時期之後,也逐漸受到較為廣大的認識與尊重。
慧松在這一波的文化時潮中,也逐漸明確了自己的藝術方向,並作出了相當的成績。
傳統的佛畫,或是壁畫、或是帛畫、或試卷畫,乃至於紙上作品,總要面臨各個時代媒材改變的挑戰,慧松年輕時期所受的美術設計上的專業知識與才能,正好在這些挑戰中,適時的作出了貢獻。
首先是在顏料的使用上,以往的絹上佛畫,受限於顏料太濃容易掉落的缺點,往往採用淡彩輕描的手法,無法顯現出華每莊重的龐大氣象;而那些華美、莊重龐大的畫法,也只能出現在傳統的壁畫之上,無法因應現代人欣賞、膜拜的需求。
慧 松的貢獻,正好是把傳統壁畫的手法,成功的轉移到絹本的佛畫之上。他克服了顏料上的限制,讓這些礦物顏料,不但能附著固定,且均勻平整的服貼於柔值得絹不 之上,甚至可以捲曲收藏,而不至於龜裂剝落;革新了絹本佛畫以往一味表現輕淡靈巧的固定風格,而展現了重彩華美的丹青氣象。作於一九九九年的【觀自在】, 可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傳世之作。
慧松在這項傳統美術的重要貢獻,除了在材質上的克服侷限外,更突顯第表現風格的創新與內含的開發上。傳統 的神佛畫,總是擺脫不了給人一種固定的圖像不斷傳抄的印象。事實上,早期的神佛畫像,無不是藝術家對佛理思維的創造表現,也在無形中反映了各個時代的審美 趣味與獨特風格;然而時間一久,尤其是近代的神佛畫像,只能在舊有的模式中,不斷地反覆傳抄,小變有之,大變則無。慧松的神佛彩繪藝術,直搗佛經本源,從 古典的理解中加入現代的想像與造型,賦予這些原本已經僵化的藝術形式,一種新的生命與論題。其近作《三十三觀音》,正式一項證明。
『三十三觀音』亦稱『三十三體觀音』,相傳觀音為度畫眾生,往往會化身為各種不同的形象。從其內容觀,顯然許多形象以非正統經軌所研,溢出原始印度本有的變身觀音範疇,而是中國社會揉合自己的民間信仰之後的一種本土產物。
慧 松以現代的理解,運用他獨創開發的技法,多樣性的表現了三十三觀音的變體形象,其中許多的手法,是傳統佛畫中所謂曾出現、也無人常是過的。如【圓光觀音】 的背後圓光,慧松以多面體的形式的表現,也是現代鑽石才有的視覺經驗與想像;又如【蛤 觀音】中的海底景觀,也是現代海底攝影發明之後,人類才有的視覺景觀。而在【馬郎娥觀音】中所表現的重紅背景與圖案,一如拓印與編織般的趣味表現,絕對未 見於傳統的佛畫之中;【合掌觀音】的流動性背景,幾乎就是西方點描手法的轉換。
色相的豐富,是拜今日顏料開發之賜,各種類比色街的微戲變化與高彩度,絕不是以往畫家在繪作現場以少數原色調配可達成的。慧松精準而大膽的配色手法,表現了佛像彩繪一種十足時代性與現代感。
慧 松的藝術手法,事實上由多元切入,既有美工設計的背景與專業,又有水墨筆法的修為與功力;以他今日的狀盛之年,其後續的發展,乃是大可期待的。我們希望除 了一般宗教界的肯定推崇外,學術文化界,包括文建會即傳統藝術中心、文資研究中心等相關單位,也能適時地對這樣的人才,及早付予一定的關懷與支持,讓這樣 一種帶有開創性的民間彩繪藝術,獲得持續進展發揚的可能,也成為台灣本第文化發展獨特面貌的一項名證與資產。
藥師佛
楊柳觀音
觀音送子
觀自在
達摩01
達摩02
鍾馗
福在眼前
風景
風景
灑水觀音
觀音
觀音
關公
楊柳觀音
藥師佛

總筆數:16